1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译文】
程颐给朱长文的书信中说道: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才能辨别是非,就好像拿着秤去称东西,才能知道事物的轻重,这就是孟子所谓“能够辨析他人言辞”的意思。如果心不能与圣人之道相通,而想要评价古人的是非,就好像不用秤而想要衡量事物的轻重一样,竭尽了眼力,耗费了心思,即便有时猜对了,也不过是古人所说的“瞎猜而每每能猜中”的意思,这并不是君子所看重的。2 伊川先生答门人曰:孔孟之门,岂皆贤哲?固多众人。以众人观对贤,弗识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今诸君于颐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译文】
程颐回答门人的信中说道:孔子与孟子的弟子,难道都是贤明睿智的人吗?当然更多的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角度去观察圣贤,不理解的地方会有很多,只是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而愿意相信老师,所以通过追求而后能够获得。现在你们对于我说的话,有不同的地方就放在一边,不再去思考,所以最终还是不同。不可以把不相同的地方放下,而应该深入去思考,这就是推极知识的方法。3 伊川先生答横渠先生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zhì),小出入时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纤微尽识之矣。考索至者,如揣料于物,约见仿佛尔,能无差乎?)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
【译文】
程颐回答张载的信当中说:从您所讨论的大概内容,看出有穷尽力气的样子,却缺少宽厚温和的气象。不是聪明睿智的观察,而考查探完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意思常有偏颇,言语多有窒碍,时常出现一些小的偏差。聪明睿智的观察,就好像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各种细微之处都能够辨别。思考所达到的地步,就好像对事物进行猜测一样,只能够看到一个仿佛的模样,怎么能没有误差呢?所以希望您进一步完备地思索考虑,深入地体会义理,日后有一天自然会条理畅达。4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劳气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道而致心疾者。
【译文】
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收获,可以从自己心气上得到验证。思考确实有收获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心气充沛而宽裕,这就是真实有得,思考看似有收获时,心气有很多耗损,就是并没有真实的获得,只是努力揣测而已。有人曾经说过:近来由于学习圣人之道,思虑过重而心气空虚。回答说:人的血气确实有虚有实,疾病来时,圣贤也不可能避免;但是从来没有听说古代的圣贤因为学习圣人之道而得了心病。5 今日杂信鬼怪异说者,只是不先烛理。若于事上一一理会,则有甚尽期?须只于学上理会。
【译文】
现在相信鬼怪乱说的人,只是因为不先考察事理。如果在事情上一件一件去理解领会,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尽头呢?只需要在学习上去理会就可以了。6 学原于思。
【译文】
学问来源于思考7 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
【译文】
所谓“或一天或一月有一次思考”,与“持久的、不停息的体察”,所观察到的学问规模虽然相似,但意味和气象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需要沉下心来默默记忆,持久地玩索,差不多会有所获得。学者如果不学习成为圣人就罢了,如果要学习,就需要纯熟地研习体味圣人的气象,不可以只是在语言文字上体会,那样的话就只是讲解与讨论文字而已。8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qù)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liè)等也。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道。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
【译文】
有人问:忠诚守信、增进德行一类事情,差不多可以努力做到,但是推极知识却很困难。程颐说:学者当然要努力,然而必须是在知道之后才能够有所实行。如果不知道,只是看见尧,就学着像尧那样做事,但是没有尧那样多的聪明才智,怎么能够像尧那样举止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呢?就好像你所说的,是笃实诚信坚持固守,并不是本来所固有的。如果没有推极知识,就想要做到真诚,这就是跨越学习的阶段。勉强去行动,怎么能够持久呢?除非你对于儒家的道理考察明白,那么自然可以快乐地遵循儒家的道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遵循着儒家的道理去实行,就是顺应道理的事情,根本上并不困难,但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刻意安排着去做,就会感觉到很困难。认识有许许多多种,这里边确实有深有浅,学者需要有真正的认识,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理,这样就可以泰然地去实行。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分析儒家经典的意义与现在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今天来看,觉得其中的意味与年轻时候的差别还是很大的。9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又曰:所务于穷理者,非道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只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
【译文】
凡是一件事物上就会有一件事物的道理,所以需要穷尽其中的道理。穷尽道理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或者读书讲明儒家的义理;或者讨论古今人物,分别他们做事的是与非;或者为人处事,做到恰如其分。这些都是穷尽道理的方法。有人问:研究事物的道理需要一件事物一件事物去研究,还是只需要研究一件事物,一切道理就都可以通达呢?回答说:怎么可能会贯通?如果只去研究一件事物,就通达了一切道理,即便是颜回也不敢这样说。需要今天去研究一件,明天再去研究一件,积累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豁然贯通的时候。又说:努力穷尽义理,并不是说穷尽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也不是说研究清楚一个道理就可以,而是要不断地积累,积累得多了,自然就会明白。10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也。
【译文】
“思考要睿智”,思考时间久了以后,智慧自然会产生。如果在一件事物上没有思考明白,那么就暂且换另外一件事情去思考,不可以只就这一件事情上钻牛角尖。人的知识往往在某一处有遮蔽,再怎么努力思考也不一定能够通达。11 问: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曰:只是致知。若智识明,则力量自进。
【译文】
有人问: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但是知识有所遮蔽,能力也有所不足,那怎么办呢?回答说:只是要去推极知识。如果见识明白,那么能力自然会有所进步。12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又曰: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
【译文】
有人问:观察事物体察自己,会因为理解了事物而反过来要求自己吗?回答说:不应该这么说。事物与自己都是一个道理,明白了这个,就明白了那个,这就是将内在与外在合二为一的道理。又问:推究知识,先从孟子所讲的四端出发,可以吗?回答说:如果要探究性情,当然要契合自身。但是一草一木都有道理,都要去体察。又说:从自己一身当中,一直到天下万物的道理,如果理会得多了,依照次序自然会有突然都领悟的时候。13 “思曰睿”,“睿作圣”。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溷(hùn)浊,久自明快。
【译文】
“思考要睿智”, “睿智就能成为圣人”。努力思考就好像挖井一样,刚开始挖出来只有混浊的水,再接着挖,挖得久了就会把清澈的水挖出来。人刚开始思考的时候,也都是混乱污浊的,思考得久了,自然会明白通畅起来。14 问:如何是“近思”?曰:以类而推。
【译文】
有人问:如何才能“切近地思考”?回答说:可以通过认识当前事情的道理,类推类似的道理。15 学者先要会疑。
【译文】
学者先要学会怀疑。
16 横渠先生答范巽(xùn)之曰:所访物怪神奸,此非难语,顾语未必信耳。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学至于知天,则物所从出当源源自见。知所从出,则物之当有当无,莫不心谕(yù),亦不待语而后知。诸公所论,但守之不失,不为异端所劫,进进不已,则物怪不须辨、异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胜矣。若欲委之无穷,付之以不可知,则学为疑挠,智为物昏,交来无间,卒无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
【译文】
张载回答范育说:你来信询问的物怪神奸等事情,并不是难以说明,只是说出来人们未必相信。孟子所谓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上天,学习达到了解上天的地步,那么事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就会连续不断地自然认识到。知道事物是从哪里产生的,那么事物是应当有或者应当无,内心没有不明白的,不需要专门去说就会知道。诸位先生们所讨论的,都是持守内心而不放逸,不被异端所劫持,奋力前进而不停止,所以奇怪的事物就不需要去辨别,异端邪说也不需要去攻击,过不了一年,我们儒家的道理自然会取得胜利。如果想要不断地追究,推究到不可知的地步,那么学习就会被疑惑骚扰,智慧就会被外物迷惑,二者不断来骚扰,终究没有办法明白,就必定会陷到怪诞当中去了。
17 子贡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既言“夫子之言”,则是居常语之矣。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不以苟知为得,必以了悟为闻,因有是说。
【译文】
子贡说:“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言语没有办法听到。”他既然说到“孔子的言语”,那么就是平常所说的话。圣人门下的学者,都将仁爱作为自已的责任,并不将仅仅有所了解作为收获,必然将有所了悟作为真正的听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18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译文】
义理方面的学问,需要沉潜下来研究才能够有所成就,不是简单肤浅地了解一下就可以得到的。19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犹是心粗。
【译文】
学习如果不能够推究事物的道理,只是因为比较粗心,至于颜回之所以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也是因为比较粗心。20 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然后其心亨通。
【译文】
广博地学习儒家文献的人,只有经历重重坎坷,内心才能够通达。因为一个人经历了人世间的艰难险阻,然后他的心才能够通达。21 义理有疑,则濯(zhuó)去早见,以来新意。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助,一日间朋友论著,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
【译文】
如果对于儒家的道理有疑问,就去除陈旧的见解,以便能够接纳新的意思。内心当中如果有所领悟,应该随时记录下来,如果不继续思考,思路就会阻塞。这个时候还需要朋友的帮助,与朋友讨论一天,这一天的认识就会有所不同。如果天天这样讨论,时间久了自然会感觉到有所进步。22 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辨,乃为善学也。若告子,则到说不得处遂已,更不复求。
【译文】如果一个人思考问题到了不可言说的地方,就应该更加仔细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这就是善于学习。比如告子,到不可言说的地方就停止了,就不再去探寻了。
23 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译文】
程颐说:凡是阅读文字,需要首先理解文字的字面意义,然后才能够领会其中的深层意思。没有不理解文字的字面意义,就能够领会文字的深层意思的。24 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
【译文】
学者要自己有所收获。儒家“六经”的文字,非常繁多,刚开始学习是很难全部了解的。如果明白学习的路径之后,就可以自己确立一个读书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寻求就可以了。
25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诗》曰:“周道如砥(dǐ),其直如矢。”此之谓也。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如近处,怎生通要凿教深远得?扬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颐与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译文】
凡是理解文字,要把内心放平和,自然能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道理只是关于人的道理,非常明白,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诗经》说:“大路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直得像箭杆一样。”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圣人的语言,恐怕不可以看得太简单了。程颐回答说:圣人的语言,自然有简单的地方,也有深奥的地方。比如简单的地方,怎么可以硬是穿凿得很深奥呢?扬雄说:“圣人的语言高远得如同天空一样,贤人的语言浅近得像大地一样。”我把它稍微改动了一下:“圣人的语言,高远得像天空一样,浅近得如大地一样。”
26 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理会文义者,又滞泥不通。如子濯孺子为将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师之意,人须就上边理会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万章问舜完廪(lǐn)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须要理会浚井如何出得来?完廪又怎生下得来?若此之学,徒费心力。
【译文】
学者不拘泥于文字的字面意义,却又完全背离文字的字面意义;领会文字的大意,却又拘泥于文字表面而不通达。比如孟子的书谈到子濯(zhuó)孺子做将领的事情,孟子只是选取了庾(yǔ)公之斯不愿意背叛老师的意思,有的人却硬是要在这上面理论事奉君主的方法应该如何。又比如孟子书中提到万章讨论舜修建仓库、淘井的事情,孟子只是回答了一个大概。有的人却硬是要去猜测舜在淘井的时候怎么才能出来呢?在仓库被撤去梯子又被点燃后怎么能够下来呢?如此学习,就会徒然耗费很多的力气。27 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
【译文】
凡是看书,不可以拘泥于书中类似的文字,不然的话,每一个字都无法理解得通。应当从文章上下文的气势来观察其中的意思。比如孟子所讲的“充实之谓美”的“美”,与《毛诗》所讲的“美”是不同的。
28 问:莹中尝爱《文中子》:“或问学《易》,子曰:'终日乾乾可也。’”此语最尽。文王所以圣,亦只是个不已。先生曰:凡说经义,如只管节节推上去,可知是尽。夫终日乾乾,未尽得《易》,据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谓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推去,则自然是尽。只是理不如此。
【译文】
有人问:陈權(quán)喜欢读《文中子》的一句话:“有人问如何才能够学懂《周易》呢?文中子说:'只需要做到终日自强不息就可以了。”这句话讲得特别透彻。周文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也只是因为这样一个永不止息。程顾说:凡是要解说经典的义理,如果只是一节一节地推究上去,当然是可以穷尽的。终日自强不息,并不能够穷尽《周易》的全部义理,依据这一句话,只能够把它看作是《乾·九三》这一爻的义理。如果说自强不急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又是圣人之道,这样渐渐地推究上去,自然能够穷尽。只是按道理不可以这样推究。”
2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流水逝去永不止息。”讨论的就是圣人之道的本体是这样的,这里需要自己有所领会才可以。张绎(yì)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程颐说:圣人之道固然是没有穷尽的,然而怎么能用“无穷”二字就把其中的义理都说尽了呢?
30 今人不会读书。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须是未读《诗》时,不达于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读《诗》。“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须是未读《诗》时如面墙,到读了后,便不面墙,方是有验。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
【译文】
现在的人不会读书。比如读孔子所说的:“背诵了《诗经》三百篇,让他去从事政事却办不成;派他去出使别的国家,也不能够独立去应对。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会读书的人应该在没有读《诗经》的时候,不能通达政事,不能够独立出使,读了《诗经》以后,便可以通达政事,可以独立出使,这才可以说是读了《诗经》。“一个人不去研究《诗经》中《周南》《召南》当中的修身齐家的道理,就好像面对墙壁站立,什么也看不到,也没有办法行动一样”,这应该是没有读《诗经》的时候,如同面对墙壁,读了《诗经》以后就不面对墙壁,才能有所体会。大体上读书都应该采用类似的办法。比如读《论语》,以前没有读的时候是这个人,等到读了以后,还是这个人,可见他根本没有读。
31 凡看文字,如“七年”“一世”“百年”之事,皆当思其如何作为,乃有益。
【译文】
凡是阅读文字,比如《论语》中“七年”“一世”“百年”这些地方,都应该仔细去思考如何有所作为才能做到,才会有所收益。
32 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
【译文】
凡是解释经文,解说不同并没有什么妨害,但要紧的地方的解释不可以不相同。
33 焞(tūn)初到,问为学之方。先生曰:公要知为学,须是读书。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颐缘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著,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
【译文】
尹焞刚到程颐门下学习的时候,询问为学的方法。程颐说:你要知道为学的方法,是需要读书的。书不必看得太多,但是要明白书中的要领;多看书而不知道其中的要领,就只是一个卖书的铺子而已。因为我年轻的时候读书贪图多,现在很多都忘记了。应该仔细地去玩味圣人的言语,记在心里,然后努力去实行,自然会有所收获。
34 初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其他莫如《语》《孟》。
【译文】
初学进入德行修养的门径,没有比阅读《大学》更重要的,其他的书没有比《论语》和《孟子》更为重要的。35 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语》《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译文】
学者需要先读《论语》和《孟子》。等读透了《论语》和《孟子》之后,自然能找到其中的要领,根据这个的要领,再去看其他的经典,就会非常省力气。《论语》和《孟子》就好像尺子与称一样,用它们度量事物,自然能够看得出长短与轻重。36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译文】
阅读《论语》,需要将其中弟子询问孔子的地方,想象或自己在发问,将孔子回答弟子的地方想象成今天亲耳听到,自然会有所收获。如果能在《论语》与《孟子》当中深入地玩味,将来能涵养成什么样的气质真是不可估量啊!37 凡看《语》《孟》,且须熟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译文】
凡是阅读《论语》与《孟子》,需要仔细地玩味,将圣人的语言放在自己身上来体会,不可以把它们只当作是一场言说。人们只要把这两本书能够放在自己身上有所体会,一辈子的收益是非常多的。
38 《论语》有读了后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译文】
同样是阅读《论语》,有的人读了以后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有的人读了以后因为其中一两句感到非常开心,有的人读了以后理解了并且喜欢,还有的人读了以后会开心得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39 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译文】
学者应当以《论语》《孟子》作为他们学习的根本。《论语》《孟子研究清楚了,那么儒家的“六经”不用研究也都可以明白了。读书人应当体察圣人创作经书的用意,以及圣人具体是什么样的想法,以及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而我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没有得到圣人之道的原因。一句一句仔细地去探求,白天诵读并且认真地去玩味,然后半夜里仔细地去思考,用心公平,态度冷静,产生疑问暂且先保留,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会显现出来。40 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
阅读《论语》和《孟子》却不理解圣人之道,也可以说“纵然读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41 《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书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错会处,却待与整理过。
【译文】
《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省去注释,只去理解本文,意思就非常充足,学者需要仔细地玩味;如果用语言来解说,其中的意思就不充足了。我刚开始做了这两本书的文字解释,后来又思考,觉得自己的解释也是多余。只是有些前代儒者理解错误的地方,却需要我把它们整理出来。
42 问:且将《语》《孟》紧要处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终不浃(jiā)洽。盖吾道非如释氏,一见了便从空寂去。
【译文】
有人问:只是对《论语》与《孟子》书中紧要的地方进行研究,怎么样呢?程颐说: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想要有所收获,终究还是不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儒家之道并不像佛教那样,一旦有所领会,就说证悟到空寂的境界了。
43 “兴于《诗》”者,吟咏情性,涵畅道德之中而歆(xīn)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又云:“兴于诗”,是兴起人善意,汪洋浩大,皆是此意)。
【译文】
程颐说:“从《诗经》当中有所兴起”,歌咏性情,在其中的道德内容当中涵养,而感到内心喜悦,就会有孔子所说的“我赞赏曾点”那样的气象。又说:从《诗经》当中有所兴起,是兴起人的善良的意志,这里面的意思非常广阔浩大。
44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归于正也。又曰: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石曰:古人所以贵亲炙(zhì)之也。
【译文】
谢良佐说:程颢(hào)善于讨论《诗经》。但他又完全不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解释,只是悠然自得地玩味,上上下下地吟诵,就能使人有所领会。“远望着太阳和月亮,心中的思念悠悠。相隔的道路太遥远,怎样才能回到我的身旁?”这是思念的迫切。最后结束的地方说:'所有你们这些君子呀,不懂得道德修养。如果能不忌恨不贪求,走到哪里能不顺利呢?'这就是归于端正。又说:程颢经常谈论《诗经》,但是又不解释一个字,有的时候只是替换一两个字,重读一下念诵过去,便能够让人有所醒悟。有人说: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人特别看重能够亲自接受教育熏陶。
45 明道先生曰:学者不可以不看《诗》,看《诗》便使人长一格价。
【译文】
程颢说:学者不可以不读《诗经》,读了《诗经》以后,能够使人的品味提高一个档次。46 “不以文害辞”,文,文字之文,举一字则是文,成句是辞。《诗》为解一字不行,却迁就他说,如“有周不显”。自是作文当如此。
【译文】
孟子所说“不要拘泥于文字的意思”,“文”,就是文字的“文”,单举一个字就是“文”,一个完整句子才是“辞”。《诗经》中,如果解释一个字解释不通,就用其他的意思来迁就,比如“有周不显”。写文章的时候自然应当是这样。
47 看《书》须要见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译文】
在阅读《尚书》的时候,需要体会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方式,此如阅读(尧典)《舜典》,就要去探究尧是如何治理民众的,舜是如何事奉君主的。
48 《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是杂记,更不分精粗,一衮说了。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
【译文】
《中庸》这本书是孔子门下传授的,最终成书于子思与孟子。这本书虽然是杂多内容的记录,也不是特别区分精致的或粗略的内容,只是一股脑都说了出来。现在的人讨论圣人之道,大多数讨论高深的地方,就把浅近的地方遗弃了,讨论根本的地方,就把细节的东西给遗弃了。
49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yān)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shì)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
【译文】
程颐《周易程氏传序》说:易,是变易的意思,随时变易才能符合道的运行法则。《周易》这本书,它内容极其广博,无所不备,能够顺应性命的道理,阐明有形与无形的原因,穷尽天下万物的真实,阐明理解万物与成就事业的方法。圣人忧虑后世的人们,可以说达到了极致。虽然离古代非常遥远,但是这部遗留下来的经书仍然存在,然而前代的儒者,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把语言传下来了,后代的学者只是背诵语言,而不理解其中的意味。从秦代以来,其中的深意就不再流传了。我生在千年之后,哀悼《周易》的深意将会湮灭无闻,希望帮助后人沿着河流追溯到它的本源,这就是写作《周易程氏传》的原因。“《周易》当中包含的圣人之道有四个方面:用来言语时,推崇它的言辞,用来行动时,推崇它的变化;用来制作器具时,推崇它的卦象;用来卜筮(shì)推算时,推崇它的占卜。”祸福变化的道理,前进后退、存在灭亡的方法,在言辞当中完备了。推究卦辞、考察卦爻,可以知道变化的道理,卦象与占卜也就在其中了。“君子静处的时候就观察卦支的图像,并且玩味其中的语辞,行动的时候就观察卦爻的变化,并且玩味其中的占验。”理解了言辞,不明白其中的意义的人是有的,但是没有不理解言辞,就能够明白其中意义的。最微妙的是道理,最显著的是形象,本体和作用是一个源头,显现和隐微是没有间隔的。能够观察到万物会通的地方,进而遵循普遍的规则,在这些方面,言辞已经非常完备了。所以善于学习的人,探究言语必从切近的言辞开始。认为切近的言辞是非常容易的,就是不明白言语的人。我所传达的只是言辞,能否通过言辞得到其中的意义,就在于学者自己了。50 伊川答张闳(hóng)中书日:《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jì)不少进尔。来书云:《易》之义本起于数,谓义起于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既见乎辞矣,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
【译文】
程颐在回答张闳(hóng)中的书信中说:我所写作的《周易程氏传》,还没有传给弟子,因为我感觉自己精力还没有衰退,还希望能够修改得更好一些。你来信中说:《周易》的义是从数产生的,认为义产生于数,这是不对的。有道理之后才有象,有象之后才有了数。《周易》是通过象来阐明道理的,通过象才能够了解数。明白其中的义,象与数也就在其中了。道理是没有形象的、所以通过象才能阐明道理。道理显现在言辞上,那么就可以通过言辞来观察象。所以说:明白了其中的义,象与数就在其中了。如果一定要穷尽象的隐微之处,穷尽数的细枝末节,那就是舍本逐未了,是术数家所推崇的,不是儒家学者所应该从事的。
51 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
【译文】
认识到时机与趋势,是学习《周易》的大致方法。52 《大畜》初二,乾体刚健而不足以进,四五阴柔而能止。时之盛衰、势之强弱,学《易》者所宜深识也。
【译文】
《大畜》卦的初九、九二两爻,下卦乾卦的体性非常刚坚强健,但是却不能够上进,是因为上面的六四、六五两个阴爻在那里阻碍。时机的兴盛与衰落,趋势的增强与削弱,是学习《周易》的人应该深入思考的。
53 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三四虽当位,或以不中为过。中常重于正也。盖中则不违于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九二、六五可见。
【译文】
各卦的第二爻、第五爻,即使阴爻、阳爻不当位,也大多数会以得到中为吉利,第三爻、第四爻阴交、阳爻处在正当的位置上,有时也会因为不得中而有所过失。所以“中”常常比“正”更重要。因为“中”不会违背“正”,但是“正”却不一定能得“中”。天下的道理,没有比“中”更好的了,可以从一些卦的九二和六五看出来。
54 问: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当储贰则作储贰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
【译文】
有人问:胡瑗解释《乾》卦,将九四爻解释为太子,这恐怕不是卦义本身。程颐说:解释成太子也没什么妨碍,只是看在什么情况下来使用。如果占卜的人处在太子的位置上,可以当作太子解。九四一爻的位置离象征君主的九五一爻比较接近,就说是太子也没有什么妨碍。但是不要拘泥于一种事物,如果只拘泥于一种事物,那么《周易》三百八十四爻就只象征三百八十四件事就算完了。
55 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因问:《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处否?先生日:是何无用?如厚德载物,人君安可不用?
【译文】
学习《周易》的时候,需要懂得因时而变化。其中的六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用:圣人自有圣人的运用,贤人自有贤人的运用,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运用,学者自有学者的运用,君主有君主的运用,臣下有臣下的运用,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够通达。有人问:《坤》卦是讲臣下的事情,君主有能运用的地方吗?程颐说:怎么能说没法运用呢?比如敦厚自己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君主怎么能不用呢?
56 《易》中只是言反复往来上下。
【译文】
《周易》只是讨论反复、往来、上下的道理。
57 作《易》,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微物,无不合。
【译文】
圣人创作的《周易》,大到天地间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小到昆虫草木等各种微小的事物,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的。
58 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不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wù)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
【译文】
现在的人看《周易》,都不知道《周易》是什么东西,只会在上面任意牵强附会。如果了解得不熟练,在它上面添加一种意思,也不感觉多,在上面减去一种意思,也不觉得少。比如,一个人不认识这个小矮凳,如果去掉它的一条腿,也不知少了一条腿;如果再加上一条腿,也不知道多出来一条腿。如果认识的话,自然知道无法增加,也无法减少。59 游定夫问伊川“阴阳不测之谓神”,伊川曰:贤是疑了问,是拣难底问?
【译文】
游酢问程颐什么是“阴阳运作不可测度就是神妙”?程颐回答说:你是有疑问了以后才询问的呢?还是专门挑难懂的来发问呢?60 伊川以《易传》示门人,曰:只说得七分,后人更须自体究。
【译文】
程颐把他写的《周易程氏传》给弟子们看,说:我这部书只把《周易》的道理讲了七分,剩下的内容还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研究。61 伊川先生《春秋传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二生养遂,教之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稽乎三王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圣人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业,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辞不待赞也,言不能与斯耳。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也。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于一事一义而欲偷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后往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禹、汤,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学不传。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译文】
程颐《春秋传序》说:上天生育了万民,一定要由出类拔萃的英才出来当他们的君主。统治他们使各种争夺平息,引导他们使生息养育得以进行,救化他们使他们懂得人伦道德之理,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原则建立了,天的法则确定了,地的法则实行了。尧舜二帝以上,圣贤每世都出现,顺应时代有所作为,适宜地顺应着风俗。不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开导人民,每个人都按照时节去处理政务。等到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接连兴起的时候,三王之礼已经完备了。三代,或者以子,或者以丑,或者以寅作为一年的起首,或者崇尚忠诚,或者崇尚质朴,或者崇尚文采。人道完备了,天的运行也就周全了。圣人不再出现,那么拥有天下的人,虽然想要仿照古代圣王的行迹,但也都是按照自己私意的想象肆意享为。事情的错谬,到了泰代以亥月为一年的起首;大道的悖乱,到汉代专门用智力统治天下。哪里还懂得先王治世的道理呢?孔子出生在周代末期,他考虑到圣人不会再出现,顺应天时的治理也不会再有了,于是写作了《春秋》这本书,作为后代帝王治理天下不可更改的根本法则,就像《中庸》上所讲的:“考察夏商周三代圣王的治理之道,没有错谬;建立天地的法则,没有违背;用鬼神的隐蔽之道来验证,没有可疑;在后世百代实行一直到圣人再次出现,没有疑惑。”先代的儒者说:“子游、子夏这些人都不能够对其中的一个词语进行修改。”言辞不需要他们修改,说的是他们没有能力参与这件事情。这其中的道理,只有颜回曾经听说过。“使用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车子,带着周朝的帽子,音乐用舜时的《韶舞》。”这是孔子定的标准。后代的人把《春秋》看作是一本史书,认为其中体现的只不过是褒奖善行、贬斥恶行而已,对于其中治理国事的基本法则完全不了解。
《泰秋》中包含的根本道理有几十条,道理都非常重要,像日月星辰一样璀璨,所以非常容易明白。只有那些微妙的言辞、隐晦的意义、合适的时机、适宜的做法是非常难以认识的。其中有的贬低,有的放任,有的赞扬,有的抨击,有的鼓励,有的打击,有的隐微,有的明显,但是都符合义理准确、文字恰当、批评适宜、是非公正等要求,这些都是用来衡量事物的标准、把握道义的模范。如果观察万物,然后认识自然造化的神妙,聚集众多的原材料,然后知道各种材料在造房子当中的用处,在一件事情一个道理上,就想明白圣人的用心,除非是大智之人,否则是不能够的。
所以想要学《春秋》的人,一定要从容不迫,深入体会,默默记住并且内心明白,然后才能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后代的圣王,知道了《春秋》的大义,虽然德行达不到与大禹、商汤一样,但是也可以效法三代的政治。自秦代以后,这个学问就不再流传。我为圣人的意愿不被后代所了解而悲伤,所以写作《春秋传》加以阐明。以使后代的人能够懂得他的文字,明白其中的义理,获得其中的大意,取法于它的功用,这样的话三代的圣明政治就可以恢复了。这部《春秋传》,虽然没有能够穷尽圣人思想中蕴含的深奥义理,但是学者或许可以通过此书找到入门的办法。
62《诗》《书》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诗》《书》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圣人之用,全在此书,所谓“不如载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有重叠言者,如征伐、盟会之类。盖欲成书,势须如此,不可事事各求异义。但一字有异,或上下文异,则义须别。
【译文】
《诗经》与《尚书》是承载圣人之道的文字,《春秋》是圣人的功用。《诗经》《尚书》就像看病的方子一样,而《春秋》就是用药来治病。圣人的功用,全部都在《春秋》这本书里,也就是“不如通过具体事件来阐明更加深刻而显明”。其中有近义词重叠使用的,比如征伐、盟会之类的。想要写成一本书,势必也要如此,不可以每一件事物都使用不同的含义。如果有一字不同,或者上下文有不同,那么具体的意义应该就是不同的了。
63 “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律令唯言其法,至于断例,则始见其法之用也。
【译文】
“五经”当中的《春秋》,就好像法律当中断菜的例一样。法律条文只是讨论法律,至于如何断案,只有看到这些案例才能够知道法律如何应用。
64 学《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见于此。此亦穷理之要。然他经岂不可以穷理?但他经论其义,《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较著,故穷理为要。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子》,更读一经,然后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秋》。《春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胝(pián zhī)、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时也。只是说得到义,义以上更难说,在人自看如何。
【译文】
学习《春秋》是很好的,一句话就是一件事,是非也就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来,这也是穷尽道理的关键。可是其他的经书难道就不能穷尽道理了吗?别的经书主要讨论义理,《春秋》则侧重于讲述历史事迹,是非的评判比较明显,所以对于穷尽道理很关键。我曾经告诉学生们要先读《论语》《孟子》,然后再读一本经,然后就可以看《春秋》了。先认识到儒家的义理,才可以来看《春秋》。《春秋》以什么作为准则呢?是以中庸作为准则。需要明白中庸是什么,就好像需要知道权衡一样。需要因时而处于中道,如果在手脚生出厚茧地做事与闭门不出二者之间取中,就并不是中。如果应当手脚生出厚茧地做事就手脚生出厚茧地做事,那么这就是中;如果应当闭门不出就闭门不出,那么这也就是中。所谓的权衡,就是秤砣的意思。什么是杖衡呢?就是道义,就是时机。只是说到道义就可以,道义以上就很难说了,这需要人自己去领悟。
65 《春秋》,传为按,经为断。又云:某年二十时,看《春秋》,黄聱隅问某如何看,某答曰: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
【译文】
《春秋》,传文好比案例,经文好比断语。程顾说:我二十岁的时候,看《春秋》。黄晞(xī)曾经问我如何看。我回答道:用传文来考察经文的事迹,用经文来辨别传文的真假。66 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乱当如何,是亦学也。
【译文】
凡是阅读史书,不要只是记住其中的事迹,还需要认识到其中治理与混乱、安宁与危亡、兴盛与衰落、存在与灭亡的道理。比如阅读《史记·高帝米纪》,就需要认识到汉代四百年来,从头至尾,治理与混乱是什么样子的,这才是学习。67 先生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败,然后却看。有不合处,又更静思。其间多有幸而成、不幸而败。今人只见成者便以为是,败者便以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败者煞有是底。
【译文】
程颐读史读到一半的时候,经常放下书本来思考,来推测后来的成功与失败,然后再接着看。如果推测的结果与历史事实有不符合的地方,就进一步深入思考。其中有侥幸成功的,也有不幸失败的。现在的人看到成功了就以为是对的,看见失败了就以为是不对的,不知道其中成功的也有很多不对的,失败的也有不少是正确的。68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译文】
读历史书,要看到圣贤如何把握治理混乱局面的时机,贤人和君子如何出仕与退隐,这就是研究事物的道理。69 元祐中,客有见伊川者,几案间无他书,惟印行《唐鉴》一部。先生曰:近方见此书,三代以后,无此议论。
【译文】
元祜年间,有客人来拜见程顾。看到程颐桌子上没有别的书,只有一部范祖禹所著的《唐鉴》。程顾说:最近刚看到有这本书,三代以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议论。70 横渠先生曰:《序卦》不可谓非圣人之缊。今欲安置一物,犹求审处,况圣人之于《易》。其间虽无极至精义,大概皆有意思。观圣人之书,须布遍细密如是。大匠岂以一斧可知哉!
【译文】
张载说:《周易·序卦》不能说没有体现圣人的意蕴。现在想要安排一个事物的位置,尚且小心谨慎地处理,何况是圣人对于《周易》呢。卦序当中虽然说没有极致的精深义理,大致上说来都是有深意的。所以看圣人的书,需要非常认真仔细才可以。就像要了解技艺高超的工匠,从他一斧子的削砍上怎么能够了解得到呢!71 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又曰:太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当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业。
【译文】
要理解《周礼》所讲的天官的职责,需要宏大的胸襟才能够看得明白。因为它的规模特别大,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想对每件事情都进行细致考察的话,集聚此心,如此广大,也一定不能做到。佛教在微尘当中看到有天地,可以说是非常大了,然而却不是很大,因为他们做不了任何事情。如果给他钱币一样大的事情,他们就会混乱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又说:太宰这个位置,不容易看明白。如果没有如此广大的心胸,容纳一切,就会记得这一件事,却忘记别的事情。天下的事情混乱复杂,就好像捕获龙蛇、和虎豹搏斗一样,要用很大的心力去看,才能够明白。其他的五种官职,却比较容易看,因为每一种只有一种职责。72 古人能知《诗》者唯孟子,为其以意逆志也。夫诗人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崄(xiǎn)求之。今以艰崄求《诗》,则已丧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诗人之情性温厚、平易、老成,本平地上道着言语。今须以崎岖求之,先其心已狭隘了,则无由见得。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着他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译文】
古代的人能够理解《诗经》的只有孟子,是因为只有孟子能够“用自己的体会去揣测作者的原意”。诗人的意志是非常平易的,不应该用艰深的方法去探求。现在的人用艰深的方法去求取《诗经》的意思,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诗经》的本意,怎么能够了解到诗人的意志呢?诗人的情绪非常温厚、平易、老成、就像站在平地上说话一样。现在却要通过崎岖的山路来找寻,自己的心就先狭隘了,因此就没有办法获得。诗人的性情本来是愉快而平易的,只是因为他所遭遇的事情触动了他愉快而平易的本性,所以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意志。73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义,则无难也。
【译文】
《尚书》这本书是很难读懂的,因为很难有如此广阔的心胸。如果只是想理解其中的文义,却并不困难。74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译文】
如果读书比较少的话,就没有办法把义理考察得非常精细。因为读书可以用来特守内心,一时把书本放下,一时在修养德性方面就有所松懈。读书可以长久持守此心,不读书的话,终究着不明白义理。75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式进矣。
【译文】
读书要尽量背诵。精深的思考多出现在夜里,或者静坐的时候。如果不记得的话,精深的思考就不会出现。但是如果能够贯通书中的基本思想以后,书也容易背会。所以看书,能够消解自己的疑问,明白自己还没明白的地方,每一次阅读都能够获得新的体会,这样学问就有进步了。能够在没有任何疑问的地方产生疑问,才可以说是有了进步。76 “六经”须循环理会,义理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译文】
儒家的“六经”需要不断反复去领会,其中的义理无穷无尽。等到自己的水平提高了一步,那么所获得的见解又会是不一样的。77 如《中庸》文字辈,直须句句理会过,使其言互相发明。
【译文】
像《中庸》这样的文字,是需要一句一句仔细去体会的,使得其中前后的文字可以相互参照。78 《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能知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说多凿。
【译文】
《春秋》这本书,在古代是没有的,是孔子自己写的,只有孟子能够理解。如果不是特别精通儒家道理,大概是无法学懂《春秋》的。前代的儒者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去研究它,所以他们的解释有很多穿凿附会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