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思录》卷十二警戒及译文1、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译文】
周敦顾说:子路喜欢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从而乐于接受别人批评的美名流传久远。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听别人规劝,如同回护自己身上的疾病而忌讳治疗,宁愿自身灭亡也不醒悟。唉!2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zhēn)。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
【译文】
程颐说:德性与善行一天天积累,那么富贵与利禄也会一天天到来。一个人的德性如果高于他所享有的利禄,那么利禄虽然丰厚,却仍然可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自古以来的鼎盛之家,没有不是因为丧失道义才衰败的。3
人之于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sì)终日,故贞正而吉也。处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则溺矣。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译文】
人们对于逸乐,总是内心喜悦,于是久久留恋一直到不能自拔。《豫》卦的六二爻,就是提醒人们要保持中正的原则,如同石头一样坚定不移,迅速远离逸乐而去,一天也不可拖延,所以能够坚定中正而吉利。不可以长久地安于逸乐,长久地安于逸乐就会沉溺其中。像六二爻就是看到细微的征兆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坚持中正的原则,才能操守坚定,从而能够及早地进行辨别,迅速远离逸乐。4
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为多。
【译文】
君主招致危亡的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是由于安于逸乐。5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niǔ)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xìn)孽(niè)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译文】
圣人总是在正处于兴盛的时候就开始戒备祸患。正处于兴盛的时候而不知道戒备,那么习惯于安乐富足就会导致骄横奢侈的事情发生,乐于舒适恣意就会导致纲常法度崩坏,忘记祸患就会导致危险的苗头萌发,因此就沉浸在逸乐之中完全不知道祸乱马上就要到来了。6
《复》之六三,以陰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复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刘质夫曰:频复不已,遂至迷复。
【译文】
《复》卦的六三支,具有阴躁的本性且处在下卦震动的极点上,于是频繁地复归于善,却不能固守。复归于善,责在安稳坚固,频繁地复归于善,又频繁地犯错,就是不能安处于复归了。复归于善又屡次犯错,这就是危险的道路。圣人指明迁善改过的道路,肯定要复归于善,但是又提醒屡次犯错的危险,所以说“有危险但没有灾难”。不可以因为频繁地犯错就不容许迁善改过,频繁地犯错是危险的,屡次改过有什么不对呢?过错在于犯错,而不在于复归于善。刘绚(xuàn)说:频繁地复归于善,最终就会迷失而不再复归于善了。7
睽极则咈(fú)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暌》之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
【译文】
睽离到了极点就乖戾难与人相合,刚强到了极点就暴躁而不安详,明察到了极点就苛刻而多疑。《睽》卦的上九爻与六三爻形成正应关系,其实并不孤单,但是它的才性是这样,于是自己就孤立了。如同一个人虽然有亲戚朋友,但是因为自己多疑猜忌,无端地产生乖离,即使是在如同骨肉相连的亲人朋友之间,也时常是很孤独的。8
《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传》曰:小人而窃盛位,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正则如何?曰:大正非陰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
【译文】
《解·六三》说:“背负重荷而身乘大车,导致寇贼来夺取,占卜有困难。”《周易程氏传》说:小人窃取了高位,即使他努力去做正当的事情,由于气质低下,本来不应该处在高位,所以最终不免会有灾祸。有人说:如果他变成正直的人呢?回答说:正直不是阴柔性格所能做得到的,如果能做到,就已经转变成为君子了。9
《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传》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
【译文】
《益·上九》说:“没有人来增益他,却有人来攻击他。”《周易程氏传》说:道理是天下最大公无私的,利益是众人共同追求的。如果能够怀着大公无私的心,不失去正确的道理,那么就可以与众人共同获得利益,不去侵害别人,人们也愿意给予。如果只是一味地追名逐利,被自私之心所遮蔽,唯求自己得利而不惜损害别人,那么人们也都会与他奋力争夺,所以也就没有人愿意给予他什么,反而会劫去他已有的东西。10
《艮》之九三曰:“艮(gèn)其限,列其夤(yín),厉薰心。”《传》曰:夫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堅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kuí)绝,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jiǎn)忿(fèn)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厉薰心”,谓不安之势熏烁其中也。
【译文】
《艮·九三》说:“止住腰部,撕裂脊肉,有危险而忧心如焚。”《周易程氏传》说:止息的方式贵在符合时宜,行动与止息不合时宜,而拘泥于一定之规,如此固执倔强的话,那么为人处世就会与众人乖戾不合,众叛亲离,这是很危险的。人如果固执地坚持一个偏见,那么全天下人就没有人会与他交往,那么艰难困苦、愤怒忧惧就会焚烧着、扰乱着他的内心,哪里会有安闲宽裕的道理? “有危险而忧心如焚”,说的就是不安宁的形势烧灼着他的内心。图片
11
大率以说而动,安有不失正者。
【译文】
大致说来,如果只是因为彼此喜欢就要在一起,很少不会丧失正确的道德规范。12
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倡随之理,此常理也。若徇情肆欲,唯说是动,男牵欲而失其刚,妇狃(niǔ)说而忘其顺,则凶而无所利矣。
【译文】
男女的秩序是男子尊贵女子卑贱,夫妇的道理是妻子顺从丈夫,这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如果放纵情欲,只是因为彼此喜欢就要在一起,男子被情欲所主宰,失去了本该有的刚正,女人因为沉溺于感情,忘记了要顺从,这就是凶险的征兆,未来不会有任何好处。13
虽舜之圣,且畏巧言令色,说之惑人,易入而可惧也如此。
【译文】
即使像舜那样的圣人,也很畏惧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别人的手段。取悦能够迷惑人,容易侵入人心就是这样可怕啊。14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则不能成其功,岂方命圮(pǐ)族者所能乎?鲧(gǔn)虽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叙,故其自任益强,咈(fú)戾圮类益甚,公议隔而人心离矣,是其恶益显,而功卒不可成也。
【译文】
治理洪水,是天下的重任。如果没有彻底的大公无私的用心,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听从别人的批评,充分采纳别人的意见,就不能取得成功。这怎么可能是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能够胜任的?鲧治理洪水九年而没有成功,但是他所做的,也不是别人能够企及的。他也是因为取得了一定的功劳,所以自信心就更强,违背危害同族也就更加严重,公正的意见就完全听不进去,众人也就与他离心离德,由此他的错误就更加明显,治水也终究不可能成功。15
君子“敬以直内”。微生高所枉虽小,而害则大。
【译文】
君子保持恭敬于是内心正直,微生高将邻居的醋借来当作自己的醋给别人,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带来的危害却很大。16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译文】
有了私欲就没有办法刚正不阿了,刚正不阿就要能够不屈从自己的私欲。17
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伤于忍。
【译文】
什么样的人,往往会犯什么样的过错。君子常常因为宽厚而有过失,小人则常常因为刻薄而有过失,君子常常因为慈爱而有过失,小人则常常因为残忍而有过失。18
明道先生曰: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
【译文】
程颢说:仗着有钱有势瞧不起别人,固然不好,但是仗着有学问瞧不起别人,害处也不小啊。19
人以料事为明 ,便骎(qīn)骎入逆诈、亿不信去也。
【译文】
人们将能预测未来的事看作是通神明的表现,那么很快就进入这样的境地:事情还没搞清楚,就开始怀疑别人在欺骗,或者猜测别人不诚实。20
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面物好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先不好了也。
【译文】
人们对于奉养身体的物质条件,样样追求美好丰裕,但是对自己的身心修养却完全不在乎好不好。等到外在物质条件都不错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早就因忽略而芜杂不堪了。21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着他。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此言却最是。
【译文】
人们不明白什么是天理,只是因为感官方面的欲望把他扰乱了。《庄子》所言“感官方面欲望很深的人,自然的天性显现得就很浅”,这句话说得特别正确。22
伊川先生曰:阅机事之久,机心必生。盖方其阅时,心必喜,既喜,则如种下种子。
【注释】
阅机事之久,机心必生:典据《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意谓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生出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状态,心神就不安定;心神不安定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
【译文】
程颐说:经历机巧的事情久了之后,机巧的私心就会升起。应该是在当初经历机巧的事情时,内心肯定感觉很喜欢,一旦内心喜欢了,就如同种下种子一样,迟早会发芽。23
疑病者,未有事至时,先有疑端在心;周罗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也。
【译文】
有多疑毛病的人,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先有了怀疑的念头;有包揽事物毛病的人,也是先有包揽事物的念头。这些都是毛病。24
较事大小,其弊为枉尺直寻之病。
【注释】
枉尺直寻: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长度单位,约等于八尺。【译文】
衡量事情利大利小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在小处委屈以换取较大利益的毛病。25
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
【译文】
小人、小丈夫,不应该歧视他们,他们并不是坏人。26
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
【译文】
虽然是属于所有人的公事,但是如果出于私心去做,也是自私。27
做官夺人志。
【译文】
担任官职有可能使人失去原本的志向。28
骄是气盈,吝是气歉。人若吝时,于财上亦不足,于事上亦不足,凡百事皆不足,必有歉歉之色也。
【译文】
骄傲是气过于饱满,吝啬是气过于不足。一个人如果吝啬的话,在财用上会不充足,在做事上也不周全,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所欠缺,一定会表现出不满足的样子。29
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时,无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耻。人之未知学者,自视以为无阙(quē),及既知学,反思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注释】
语出《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谓这类人在没有的时候,害怕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因为害怕失去,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译文】
不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如同喝醉酒的人一样,在醉酒的时候,什么事也能干得出来,但是酒醒之后,没有不感到惭愧羞耻的。一个人在不知道学习的时候,自以为没有什么错误,等到知道学习之后,反省之前的所作所为,就会感到害怕与恐惧。30
邢七云:一日三点检。明道先生曰:可哀也哉!其余时理会甚事?盖仿三省之说错了,可见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说一般话,明道责之。邢曰:无可说。明道曰:无可说便不得不说。
【译文】
刑恕说:我一天里三次检点自己。程颢说:可悲呀!其余的时间你都考虑什么事去了?只是模仿曾子“三省吾身”的说法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下工夫。刑恕经常在人们面前说一套话,程颢批评他。刑恕说:我没什么话要说。程颢说:你说没什么话要说,倒一定要说一说。31
横渠先生曰: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yóu)为,与下民一致,所事不逾衣食之间、燕游之乐尔。
【译文】
张载说:学者如果不从事礼义的话,那就是终日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干,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所做的事情只是追求吃得好、穿得好,以及宴饮游乐一类的乐趣。32
郑卫之音悲哀 ,令人意思留连,又生怠惰之意,从而致骄淫之心;虽珍玩奇货,其始感人也,亦不如是切,从而生无限嗜好。故孔子日必放之,亦是圣人经历过,但圣人能不为物所移耳。
【注释】
孔子日必放之:语本《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意谓颜渊问怎样治国,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音乐则用舜时的《韶舞》。排斥郑国的乐曲,远离巧嘴的小人。郑国的乐曲淫荡,巧嘴的小人危险。”放,舍弃,废置。【译文】
郑地、卫地的音乐很动人,令人听了留恋难舍,同时又产生懈怠懒惰的情绪,从而导致心志傲慢放纵。即使是供玩赏的奇珍异宝,迷惑人的心智,也没有音乐这样深切的,令人产生无穷的喜爱。所以孔子说一定要舍弃靡靡(mǐ)之音,也是孔子经历过,但是孔子能够不为所动罢了。33
孟子言“反经”,特于乡原之后者,以乡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无作,惟是左右看,顺人情不欲违,一生如此。
【注释】
孟子言“反经”,特于乡原之后者:《孟子·尽心下》在批评乡原之后说:“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yǒu),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愿矣。’”意谓孔子说:“要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莠草,是担心它混淆了禾苗;厌恶卖弄聪明,是担心它混淆了义行;厌恶犀利口才,是担心它混淆了真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是担心它混淆了雅乐;厌恶紫色,是担心它混淆了正红色;厌恶乡愿,是担心他混淆了道德。君子要使一切事物回复到常道而已。正道确立了,百姓就会振作起来;百姓振作起来,就不会出现邪恶的事了。”反经,归于常道、常理。乡原,又称乡愿,乡中外表谨慎厚道,实际上同流合污的伪善之人。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他们:“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意谓要指摘他,举不出具体的事;要责骂他,也没什么可责骂的;他顺从流行的风潮,迎合污浊的社会,为人好像忠诚老实,做事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认为自己很正确,但是却不可能同他一起实践尧、舜的正道,所以说他是“伤害道德的人”。
【译文】
孟子讨论“反经”的一段话,特别放在乡愿之后,是因为乡愿在内心中没有大的原则,心中没有主见,只是观察周围人,顺着世俗人的想法,一个人也不得罪,一辈子都这样。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