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讨论一张,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医案、方剂。咱们啊,废话不多说,直接看看这个患者的情况。这个人,当时很年轻,才36岁。初诊的时间,是1986年的12月份。怎么回事呢?大概从一个礼拜之前开始,此人忽然出现左腿疼痛。有人说了,腿疼,那不是常见事儿吗?有啥稀奇的?我跟你说,她这个疼,可不是一般的疼,那是疼得哭天喊地啊。那感觉,就好像始终有一把电枪,不停地点击左腿,常人是无法想象和忍受的。一转眼,七天过去了。在极度痛苦中,患者精神和肉体遭受了巨大的摧残。无奈下,患者投中医治疗。图片
刻诊,患者脉弦紧,苔薄白,舌质暗红,左下肢臀部到足底,有放射性电击样疼痛,转身和屈腿都难以完成。整个人疼的啊,呻吟哭泣不止。表情苦闷,面色青紫。触摸四肢,发现手脚不温。追问病史,患者说实在记不得了。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最初那几天,似乎穿少了,天气降温,但也没感觉多冷,应该谈不上有太大的影响。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白芍60克,甘草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木瓜30克,炮附子10克,威灵仙10克,水煎服。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一剂之后,第二天,疼痛大大缓解。服下第二剂,下肢疼痛几乎消失。四肢开始有些温热了。患者精神状态也见好转。这时候,原方中威灵仙去掉,加苏木10克,水煎服。药用2剂之后,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左腿活动自如,只是微微觉得腰痛。这时候,原方白芍、甘草、木瓜用量减轻,加杜仲和桑寄生各15克,再投3剂巩固。事后,患者接受随访5年,病情未曾复发。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咱们简单分析一下吧。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比较明确,就是寒凝血瘀。患者就诊的时候,四肢不温,发病之初也曾冒寒,这就不得不考虑一个寒邪。患者面色青紫,这主寒邪,也主血瘀。脉弦紧,主寒,主痛。舌暗红,可知血运不畅。苔薄白,可知寒邪在里,尚未化热。所以,引起患者剧烈疼痛的,在中医看来,无非两个原因,这就是“寒”和“淤”。怎么办呢?这就是温经散寒和化瘀。你看当时的配伍——白芍60克,甘草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木瓜30克,炮附子10克,威灵仙10克,水煎服。图片
其中,当归、熟地、川芎,模拟四物汤的意思,用于养血活血。炮附子,温阳散寒,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川牛膝、木瓜,这些是通经活络之品,可以治标。比较抢眼的,是其中白芍重用60克,甘草重用30克。这就是芍药甘草汤。这么大的药量,用于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作为经方,专治“脚挛急”。中医在缓解腰腿疼痛的时候,芍药甘草汤几乎是必用的方子。总之,这治疗过程,以散寒和活血为主,配合通经活络、缓急止痛。药少力专,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通过这小医案,文老师想和你一起体会一件事儿。这就是在冬日里出现的肢体疼痛,我们怎么认识它。我跟你说,这里主要是“寒”和“淤”。寒,自然就是低温刺激。“淤”,就是在寒邪的影响下,以及久病入络以后所出现的血瘀问题。在中医的病因学里,寒邪致病特点之一,就是主痛。淤的致病特点之一,也是疼痛。所以,我们在寒冷季节出现身体局部的顽固、剧烈疼痛,就应该把目光投向寒、和淤两个方面。遣方用药,就是以此为目标。上面医案里的方子,构成简单,思路清晰,是可以效法的。当然,其中白芍和甘草的用量未必这么大。白芍20到30克,就不少了。威灵仙,最好不要久服,炮附子,应该先煎一小时。总之,它改善冬日低温下肢体顽固疼痛,有一定作用。当然,患者的辨证,务必是寒凝血瘀。离开这个辨证前提,就不能随便用。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