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2购置德国军火
德国军事顾问团来黄最大的目的:计划花10年的时间为中国打造一支德国式、亚洲版的军队:60个德械师。
要说这些德国名将还真有几把刷子。
他们既然揽下了瓷器活,拿着校长的高薪,就要展现他们的军事素养。
不同于苏联军事顾问团“事实上,我们的军事顾问组长行使着总参谋长的职权,但名义上,他只是总参谋长的顾问。”
图片
当时苏联的顾问团,名义上顾问,结果却反客为主。
如参谋长兼副总军事顾问勃拉戈达托夫、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斯涅戈夫、侦察部长斯特鲁姆比斯等
国民革命军的总参谋部及其技术兵种,几乎由苏联顾问实际操控,只是为了政治上的掩饰,这些顾问以“顾问”名义隐身幕后。
这些德国的顾问却是实打实的顾问,他们基本上只提建议,不下场踢球,不执掌军权。
这让校长很开心,毕竟他这个北伐军总司令,曾经差点就被苏联顾问拉下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
德国顾问上班后,就开始为校长出谋划策。
鲍尔来华后,先到上海、武汉、南京一带进行了数周的考察,就中国军队的裁减、重建、整训及经济的发展,重工业、航空运输业、农业、矿业的建设及中国财政体系改革等提出了建议,受到蒋介石的赞赏。
图片
有了军事顾问,有了军队,还要有军火。
我们都知道德械师的标配:头带德制钢盔、身着德式军服、使用德式军械,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
当时,我们面临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的邻居小日本。
在北伐期间,他们制造了“济南事件”。
而当时中国主要军火进口国居然是小日本。
为何是小日本?
主要是一战时期,欧洲各国大战正酣,自己国家的军火都恨不得进口,自然是没有多余的军火出口。
这就导致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火外销中国量大幅减少。
可是当时国内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时期,对军火的需求非常旺,于是小日本乘机大肆输入军火,巅峰期居然占了当时中国总进口量的80%。
看到小日本在中国挣得盆满钵满,这让美国、西欧眼红。
他们也想分一杯羹,毕竟这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火纷飞。
他们为抵制日本一家独大,故倡议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 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
等到一战结束后,虽然搞了军火禁运,可是看着国家堆积如山的军火,他们一把火烧了可惜,于是欧洲战场使用过的各式军火大量低价外销。
中国南北方政府、各省军阀还是以走私、偷运等种种方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军火。
要是校长其实内心是不喜欢小日本的。
图片
校长年轻时留学过日本,和日本谈判过,北伐又差点被日本摆了一道,知道中日必有一战。
他也知道仅仅凭借用打军阀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很难和日本相抗衡,于是他决定依靠德国军事顾问团,打造德械师。
而德国战败,背负巨额的军事赔款,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急需卖军火抵债,恢复经济,于是开始不停地和校长合作。
德国致力于迅速恢复经济,重整军备。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有矿。
图片
军工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更多地从国外输入德国所缺乏的制造军火所必须的钨锑等稀有矿产,而作为世界藏钨大国的中国对其有强烈的吸引力。
为了未来的扩军需要,德国将一批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军官,派往国外以 “私人”身份,充当军事顾问。他们在国外试验陆军整训及新式武器。
这样也可以训练他们的军官。
张少帅改旗易帜后,校长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于是加强军火生产,储备弹药器材,并成立兵工署,整建汉阳、金陵、巩县、华阴等17个兵工厂。
可是我们的兵工厂还是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据校长的参谋团测算:一个调整师一日战斗需步机枪弹80万发,全国60个师于五年内要建立足够两年的械弹补充量,那中国各兵工厂的产量是大大不足的。
图片
如果对日开战,每月步机枪弹的消耗量即高达7亿发,这样惊人的用量势必要靠国外大量进口。
当时,没有那个国家愿意愿意协助中国军事力量成长强大。
最后德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国建立起现代国防工业,并将现代军事思想大规模引进中国,
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撮合下,德国的军火开始源源不断来到中国。
图片
截止1928年,在中国进口军火的排行榜中:以德国(36%)、日本(32%)为前两名,其余32%为俄、英、法、美、挪威等国所分。
德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军火出口国。
通过德国军事顾问的牵桥搭线,中德军火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德国军火充斥中国市场。
仅1934年4月26日,孔祥熙一次就在德国洽购79步枪子弹1亿发、轻机枪5千挺、短枪5千枝(配弹5百万发)、79步枪1万枝、炮车32辆、坦克24辆(配弹1.32万发)、迫击炮240门、飞机炸弹215颗、坦克零配件421种。
塞克特任职后不久,蒋介石便接受其建议,决定只买德式武器,并且由塞克特和俞大维决定武器种类和数量。
图片
1934年8月23日,由塞克特促成签订的《中德易货协定》则把中德军火贸易推向高潮。
该协定的目的在于,以中国的原料与农产品交换德国的工业产品
其对华出口的货物中,军火是主要的,截至1937年10月为止,德国依约供给中国的武器5千万马克。
抗战前中国80%外国军火武器输入系来自德国。
整师的中国军队用上了全套德国装备,“在南京附近可以看到戴着德国式钢盔的中国兵操作的德国制8.8公分口径的高射炮。
德国制7.5公分炮、克虏伯炮、奔驰M·A·N牵引车,以及其他德国武器在南京街上列队行进。”
每顶钢盔要用江西钨矿换12公斤矿石!
图片
这背后不是什么义气相挺,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德国看上了中国手里的三种稀有资源——钨、锑和锡,这三样东西对德国的军工生产来说是命根子,而中国正好有丰富的储量。
从1934年到1938年,德国给中国送了大约40万套军事装备,足够武装几十万士兵,换走几万吨钨、锑和锡!
德国拿到了急需的钨、锑和锡,解决了军工生产的燃眉之急,为二战初期的闪电战攒下了本钱。
中国呢,靠着德国的装备和训练,在抗战初期顶住了日本的进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可惜,这段合作太短暂了,1938年一断,中国就只能孤军奋战。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