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帆
2023年3月,为纪念中国海军传奇将军邓兆祥(1903-1998)诞生120周年,海邮文化工作室组织了一次“肇庆之行”,除了要探访将军故里外,另一项任务是追寻80年前中国海军在肇庆境内的抗战遗迹,而这部分历史恰恰是过去较少被史学界当作重点研究的内容,故而鲜为人知。
纪念邓兆祥将军诞生120周年
一、西江是海军抗战主要战场之一
抗战时期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将军题词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海军根本没把实力对比悬殊的中国海军放在眼里。然而中国海军将士以“忠勇壮烈,不惜牺牲”的精神与敌进行殊死搏斗。在长江流域的主战场上相继进行了“江阴阻塞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在水面舰艇基本战损,被迫开展以“水雷战”作为主要战法的背景下,顽强抵抗,迟滞了日本海军沿长江西进的战略企图,为彻底打破“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付出了巨大牺牲。
展开剩余93%华南地区也是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主要地区之一。1938年10月12日军从惠阳大亚湾登陆后长驱直入,在10月21日占领广州之后,妄图迅速扩大战果,继续向广西方向进攻。由于“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构成的岭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阻塞,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沿“西江”的水路溯江而上。于是,西江流域自然成为海军抗战的另外一个主要战场。
西江流域示意图
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注入南海的“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长河流,总长超过2千公里,也是长江、黄河之外的中国第三大河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广州失守后,广东海军江防司令部转进西江,驻扎在肇庆,成立水雷总队,并多次扩充整编,目的就是利用西江的自然条件,开展水雷战,阻止日军西进广西,从而保证西南大后方的南翼安全,为抗战胜利争取最大的战略空间。
1941年,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在《三年来海军抗战工作之检讨及今后发展之方针》中指出,“海军的抗战工作,是普遍在全国的。除推行任务于苏、皖、赣、鄂、湘诸省以外,川、闽、浙、粤、桂,也都是在发挥海军抗战的力量”。在《廿九年一年海军战绩之检讨》中也明确指出,“此外,闽之闽江,粤桂之西江,赣之赣江……分别在海军要塞,炮队,雷队的防御威力下,敌人均未得逞”。而肇庆附近以“羚羊峡”为核心的西江流域就是“粤桂”战场的重点所在。
二、羚羊峡何以成为抗日战场?
羚羊峡位于西江肇庆城区下游,又名高要峡、肇庆峡。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有诗云:“逆流入西江,已闻高峡中。何年神羊迹,灵奥开鸿濛。漓江挟牂牁,日夜来向东。怒流会端州,奔凑朝祝融。”既然是“高峡”“怒流”,就一定是两座高山夹着湍急之水形成的险要地势,羚羊峡和相邻的三榕峡、大鼎峡共同享有“小三峡”的美称,这也足以说明其地形之险。
羚羊峡地理位置示意图
3月16日,我们带着一探究竟的急迫心情,踏上追寻西江抗战遗址的路途。驾车从肇庆城里出发,向东北行驶约3公里,首先来到了羚羊峡古道的南口。古道处于西江“左岸”,其实就是一代代纤夫拉船逆流而上踏出的“纤道”。在这里,我们只是抬头仰望左岸的“羚羊山”和右岸的“烂柯山”,再低头俯瞰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淌而去,顿时就被这山高坡陡的绝佳美景和险要地势所深深震撼。
羚山炮台遗址
由于这个峡谷绵亘7.5公里,左岸只有步行道,于是我们继续开车绕过羚羊山,来到羚羊峡的另一头,寻找“羚山炮台”的所在。按照攻略的指引,我们顺利地在峡谷出口北岸一个山坡上寻到了炮台。根据文物保护牌的介绍,这座炮台“建于1920年,坐南朝北,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起初修建目的是为各路军阀进行内战之用,至抗战爆发后,炮台被纳入抗战防御体系。80余年过去,如今成为研究历史的实物证据。
从羚山炮台眺望西江(右侧可见海军抗战纪念碑)
站在炮台上再来瞭望西江,会发现江面在峡谷出口附近突然放宽,形成一个喇叭口,并且江水从西南/东北走向拐了一个急弯,流向正东。根据资料介绍,峡谷外的江面最宽处达1千米,是西江全流域中最宽处,而到了峡谷内的宽度平均300米,最窄处只有200余米。
按照军事地理常识,这样的地形地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对于防守一方是“易守难攻”的最佳状态。于是,“羚羊峡何以成为抗日战场”的问题迎刃而解,原来是由于这里的险要地形所决定。
1939年初,时任海军水鱼雷营营长的邓兆祥从长江抗日战场奉命转战粤桂战场,同时兼任桂林行营江防处水雷总队长、西江第二守备总队总队长等职务。西江第二守备总队驻防肇庆,邓兆祥竟然会在自己的家乡抵御日寇侵略,这恐怕在战前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
邓兆祥在《自传》中谈到这段经历时,只是很简单一句话带过,“抗日战争初期,因我任水鱼雷营长,曾在长江和西江担任布雷工作”。而在他的《生平介绍》中,透露的信息是,在肇庆抗战期间“于西江羚羊峡外永安、桃溪和江门执行布雷任务”。
关于西江布雷封锁战的具体情况,在目前所见到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太多文字记载,其原因诚如陈绍宽当年所解释的,“海军抗战事略,向来极少发表,盖不欲大事宣传,事实足以表现一切”。从1938年10月到1944年8月的六年间,羚羊峡就是阻挡日军由广东向广西进攻的最重要关隘,日军试图通过西江上溯的战略企图一直没有实现,而西江上漂浮的水雷就是日军望而生畏的梦魇。
今天,当我们来到邓兆祥将军当年进行水雷战的地方,身临其境之后才会深刻体会到:从战略全局看,西江水雷战确实牵制了日军的进攻力量,为全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与空间,毫无疑问属于抗战期间中国海军战史的重要部分,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并永远铭记。
三、中国境内唯一的海军抗战纪念碑
站在羚羊炮台上,向西江对岸远眺,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在山峦叠翠中十分显眼。那就是我们下一个要追寻的目标: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隔江眺望之纪念碑
虽然隔江相望,纪念碑到羚羊炮台的直线距离不过1千米左右,但汽车要达到对岸,却只能先沿着西江左岸行驶十几公里,通过“肇庆鼎湖西江大桥”才能驶到对岸,然后沿着江堤上的简易公路再折返回来,最后达到纪念碑附近。
从炮台到纪念碑路线示意图
还有近30公里的路程要走,事不宜迟,我们离开羚羊炮台即刻上路。一路疾驶。途中经过永安镇时,我们迅速找到邮局,在准备好的“邓兆祥将军120周年诞辰纪念封”上加盖了“永安”邮戳;过江后又在沙浦镇盖了“沙浦”邮戳。在这两个海军抗战布雷战斗过的地方加盖邮戳,以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缅怀前辈的抗战功绩,实在具有特殊意义。
正午时分,我们的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开行,从西江左岸兜到右岸,最后在道路尽头停下来,地图显示距离纪念碑还有约800米,但没有成型的道路可走。于是,我们弃车而行,踏过山坡上的碎石,穿过近一人高的草丛,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纪念碑下。
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位于紧邻江边的山坡上,距离江面约有十几米,建在一座6米见方的平台上。此处已在2005年8月16日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铭牌上写道:
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是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中华民国海军广东江防舰队在1938年10月29日抗击日本海军进犯西江时壮烈牺牲的官兵而建。坐东南向西北,砖石结构,垒石为基,砖砌碑身,石灰批荡,通高5.57米。碑座镶嵌黄文田立的奠基石刻和黄韬撰文碑刻各一块。碑身正面刻“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字,上端塑海军锚形舰徽。该碑为研究肇庆抗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肇庆市政府设置的纪念碑介绍
围着这座纪念碑反复转了几圈,我对它的样式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纪念碑两级基座
1.纪念碑有两级正方形台基座。逐级退台,下面一级要比上面一级面积大,约2米见方,上面一级约1.7米见方。两级高度不一样,下面一级矮些,约0.4米,上面一级高些,约0.9米。
奠基石
2.下面一级的正面中间镶嵌着奠基石刻一方,上面镌刻着“中华民国廿捌年十月廿玖日奠基,黄文田敬立”;上面一级正中镶嵌着由两块端砚石合成的“碑刻”一方。
纪念碑碑体
3.纪念碑的主体坐落在第二级台基座正中,碑体呈方锥状,底大上小,高度约4.3米,正面碑顶端塑着一个海军锚形徽标,下面镌刻着“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3个隶书大字。
纪念碑碑铭
关于这座纪念碑的由来,纪念铭牌上只有简略介绍,而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要从第二级基座上的碑铭上才能找到。经过整理的碑铭原文如下:
盖闻勋名彪炳,像绘麒麟,功德留芳、碑隆赑屃,表前人之忠烈,树后者之楷模,自古以然,至今不改。我国自“七·七”抗战以来,暴日肆其封豕长蛇之势,倾师侵略,鼎沸中原,民遭屠戮。二十七年十月,敌以海舰掩护寇军,突于大亚湾登陆,乘虚进袭广州。我江防舰艇,集中西江,遏敌西犯。十月二十九日,黄司令文田命执信、坚如、仲元、仲恺、湖山、飞鹏六舰,出击马口岗根,挫其凶锋,毁其堡垒,敌势顿戢,转危为安。然我舰艇员兵,牺牲已重大,尤以执信一舰,既遭毁沉,员兵死伤逾半,副长林春炘、枪炮员周昭杰等阵亡,舰长李锡熙亦因伤殉国,最为壮烈。二十八年十月,黄司令文田及峡口袍泽,特发起追悼大会于桃溪,亦拟建碑纪念,即以崇有功而资景仰也。韬奉令守此,于兹岁余。因随诸同寅之后,向海军袍泽募款建碑,中因军事稽延,今春始克督领员兵,运取沙石,鸠工庀材,以底于成。缅怀斯役,虽以内河小船,尚能杀敌致果。因念吾国海军废驰久矣,敌得以越海来侵,举目河山,惨遭蹂躏,怆痛无已。他日抗战功成,惩前毖后,复兴舰队,卫我海疆,张我海权,奠国家于亿万斯年,以慰诸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实后死者之责也。嗟呼!风寒易水,壮士不还,惟此丰碑,两间同永,凭吊者其亦有感于斯乎!是为记。
番禺黄韬谨撰并书(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五日
遍查在中国境内现存的抗战纪念碑,可以发现由参战军人捐款建造的海军抗战纪念碑,只有广东肇庆的这一座,建造于抗战中的1940年,仅从这一点而言,其历史文物价值就应该被高度重视。而实际上,今天的人们对这场马口之战的了解,对这座纪念碑背后的“人”和“事”都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必须加以弥补。
四、关于海军马口抗战的史实研究
追寻中国海军抗战遗迹,不是一般的旅游“打卡”。我们的任务是借助遗迹,挖掘史实,尽可能还原当年将士们的英雄事迹,探讨他们的心路历程。只有这样,他们的宝贵精神才能被后人理解,继承。
细读碑文,一段在中国海军史上并无太多记载的“马口抗战”史实被呈现在我们眼前。碑文中记述的战斗确凿无疑地在西江发生过,然而太多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还需要依靠史料和常识这两方面的综合利用,才能被不断厘清。
西江重要地理位置示意图
1.战斗基本情况
1938年10月29日,已经退至西江上游的广东江防舰队,在司令黄文田的命令下,派出“执信、坚如、仲元、仲恺、湖山、飞鹏”等六艘舰艇,向下游的“马口、岗根”出击,并在这两个地方与日军发生了炮战,“挫其凶锋,毁其堡垒,敌势顿戢,转危为安”,达成了战斗目的。但因战斗激烈,参战的中国海军也遭受损失,出现舰艇被敌炮火损毁和官兵伤亡的严重状况。其中,“执信”号军舰被敌击沉,官兵死伤过半,“副长林春炘、枪炮员周昭杰等阵亡,舰长李锡熙亦因伤殉国,最为壮烈”。
1936年广东海军江防舰队的部分舰艇
2.马口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
“马口之战”肯定发生在西江流域,但“马口、岗根”究竟在哪里?海军为什么要向那里主动出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并不是很清楚。通过研究广东抗战史的有关资料,我终于梳理出一些主要线索。
原来,日寇在占领广州之后,很快向西进入三水县境内,从三水再向西就将进入肇庆地区,而西江是三水和肇庆之间的一道自然屏障,又是进入广西的水上通道。同时,在三水的岗根附近,珠江水系的两大干流——西江和北江通过一条东西走向,长约1.5公里的“思贤滘”水道连接在一起。“滘”(音:jiao)专指“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点出了这条水道连接西江、北江的地理属性,也告诉我们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日军侵占三水后才会选择在这里建立坚固的炮兵阵地(炮垒),以期达到控制周边水道的目的。
1938年中国海军马口战斗示意图
而“马口”和“岗根”并不是一个地方,两点之间的直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距离约5公里,两个战略要地呈犄角形。岗根(亦称江根)在北江与思贤滘水道的连接处,由该水道西口转向南,沿着西江下行约3.5公里处,就是有名的“马口峡”,西江水道在此变窄,形成又一个峡口,而东岸的地名由此得名“马口”。鉴于这两个位置的重要性,日军因此分别建立控制水道咽喉的炮垒。
经过这般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当年海军六艘舰艇从肇庆方向沿西江出击,到了思贤滘水道西口后,应该采取“分兵”战法:一路向东去打击岗根之敌炮垒,一路继续向南去打击马口之敌炮垒。但6艘舰艇究竟是均分兵力,每个方向三艘,还是哪边多一些?战斗中损毁的“执信”号究竟是在那一边?这些细节虽然现在都无法弄清,但结合军事、地理等常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出战斗的基本轮廓。
3.战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发生?
在基本确定了战斗发生地点以及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发生在“10月29日”这个时点?很显然,这个时点距离日军占领广州的10月21日只过去了8天,他们即使占领了三水,也还是处于立足未稳的状态。就算日军马上开始在马口、岗根两处修建炮垒阵地,也还处在开工状态。因此中国海军如能在这个时点主动出击,对其实施打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挽救颓势,振奋军心、民心。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定下战斗决心的江防舰队司令黄文田就有了第一印象,他应该是一位有战略谋划能力,同时敢于担当的将才,所以才能在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果断出击,以身犯险。据有资料称,我军取得的战斗效果是击毁敌人正在修建的几座炮垒,击毙一批敌寇。
4.更多有关的细节尚需考证
经过分析后,对这场马口之战的情况和意义都有了基本认识,但同时还有更多引申出来的问题勾起了我们不断探索的愿望。
首先,纪念碑所处位置在羚羊峡北口附近,距离马口之战发生地大约30公里,这可以理解为,当时两地分别由敌我双方分别控制,纪念碑不可能建到敌占区。除此之外的问题包括:
(1)广东海军江防舰队的舰艇当时究竟有哪些?其战斗力究竟怎样?其驻泊地在哪里?
(2)战斗发生的具体情况:究竟有多少海军官兵参战?黄文田是否带队出征?弹药消耗情况?伤亡具体情况?战斗群如何编成?如何进行编群之间,舰艇之间的指挥、协同?战斗进行的具体时间段?如何撤出战斗?
(3)马口之战前,水雷战是否已展开?之后,江防舰艇部队怎样配合进行水雷战?是否还有其它战斗表现?
(4)修建纪念碑的动议是谁提出?官兵捐款的具体情况?纪念碑的选址过程,是谁最后拍板的?纪念碑是谁设计的?“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谁题字?最后落成的具体时间?
(5)这座纪念碑建立于战争环境,后来又经过各种政局动荡,为什么能够基本完好保存至今?这中间的内因外缘是什么?
5.关于黄文田和邓兆祥的关系
在纪念碑上,“黄文田”的名字出现过三次。黄文田是谁?他在历史上的表现如何,作为当时广东江防战线的最高首长,他的情况值得关注。
综合各方面查到的基本信息,可概括为:黄文田(1898-1968)是广东潮州人,出生工商富裕家庭。他从1914年到1945年,有过30余年的海军生涯,是一位有着丰富军事经历的海军将领。抗战胜利后,他毅然解甲归乡,拒任官宦,隐入民间,最后以“引水员”身份终其一生,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
黄文田将军
凡是传奇之人,必有特殊品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黄文田的经历与事迹,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为抵御外敌做出的历史贡献,却未见系统的梳理和记载,实在是一种历史遗憾。
然而,黄文田和邓兆祥的历史交集却是有证据可查的史实。在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名单中仔细查找,终于发现在黄埔海军学校第十六届中,邓兆祥和黄文田的名字排列第一、第二;在烟台海军学校第十四届名单中,两人名字分列第二、第四。
烟台海军学校旧影
原来,他们从1914年起就一起走进海校,同窗九年,彼此应该非常熟悉。黄文田考入黄埔海校时已经16岁,长邓兆祥五岁,社会经验应该更丰富。在海校毕业分开16年后,两人又在粤桂抗战前线成为战友,这可以说是一种缘分。从1939年初到1940年中,邓兆祥在西江流域实施布雷作战行动,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昔日老同学一起经历战斗岁月,究竟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细节,现在不得而知。但他们在这段时间里的交集则是确实的,可以作为一条线索在今后对两位海军宿将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结语
3月16日中午12时30分,我们面对“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肃立,一起向纪念碑三鞠躬,以此表达我们对所有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牺牲的中国海军前辈之敬意。回转身来,再次俯瞰奔流不息的西江水,远眺对岸肇庆的现代城市轮廓,一种历史的穿越感油然而生!
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岁月虽远去,但纪念碑上海军前贤对后人的希冀却长留于人间:“他日抗战功成,惩前毖后,复兴舰队,卫我海疆,张我海权,奠国家于亿万斯年,以慰诸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实后死者之责也。”
作为“后死者”,当读到80余年前海军将士喊出的铿锵话语,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是否无愧于这扑面而来的浩然正气?能否以“卫我海疆,张我海权,奠国家于亿万斯年”作为己任,为传承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而竭尽全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节,再次探究西江海军抗战的历史,愿更多人知道有一座丰碑屹立于西江右岸的山峦之中……
(2025/9/18 修订于上海)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